查看原文
其他

怎样喝茶才养生而不伤身(刘希彦)

2017-07-26 刘希彦 硅谷健康



刘希彦 国学研究者,在古中医、红学、古琴等传统文化领域皆有涉猎。著有《至简古医——道鉴伤寒论》一书。



来源:希言館


俗话说,开门七件事——柴米油盐酱醋茶,一般人心里也许会有疑问,前面六件都可以理解,可为什么要将茶也放在其中呢?茶有那么重要吗?茶是生活的必需品吗?从这句话来看,茶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生活的必需品。怎么理解呢?这就要先说另一样必需品,就是米。米是一样天天都要吃的东西。大自然很奇妙,创造了米这个东西。任何一样东西吃多了都会出问题,因为都有偏性,偏寒偏热,偏酸偏甜偏辛偏苦,吃多了身体都要出问题,唯有大米的属性是接近于中的,不寒不热不苦不咸,基本没什么味道,略有微甘,入脾胃中土,所以大米成为了主食,顿顿吃都没有问题。大麦也是比较居中的能量。米面菜蔬是做什么的?补养人的,补充营养的。那为什么茶也能久服,每天都喝,茶也能补充什么吗?茶不是补充营养的,茶相反,是清解营养的。茶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清解人体里富集的多余的养分和垃圾。


茶的性味一般是香苦寒凉的,香则能散,散气,散能量,不是补能量;苦则寒凉,苦则下火,是往下清解能量的。说明古人的思维不像今天这么僵化,只想着补,不想着清,我们要往家里买东西,也要往外清垃圾,不清垃圾家里怎么还能有空间呢,茶就是负责清垃圾的。


清垃圾的食品有很多,为什么一定要是茶呢?茶很特殊的,香甘苦淡涩都有,并且都适度,不那么强烈。也就是说它在清解的能量里得到了中道,得到了中和,也就不那么容易把人体引向一个偏的方向,那就可以久服了。一样东西得到了“中”就很难得,在大自然里是不那么容易找的,比如粮食里也就大米和大麦而已,别的东西都很难取代,所以古人才这么看重茶。这里面其实还是个合道的问题。这就是古人的思维方式。现在喜欢把茶叶理解为含有什么元素,这其实是局限了茶叶,以偏概全了。如果只是那些元素,茶叶不会这么重要,吃别的也能补充。


茶叶里的香能散,是向上向表疏散邪气的,且升清气;苦能下,是向下降浊火的,所以口臭口腻的人,喝了茶就感觉很清爽。茶还有一个主要的味道就是淡,是向下利水利湿的。淡是什么味道呢,红豆薏米煮水,就是比较典型的淡味,淡就是向下淡渗的力量。所以茶既能上也能下,是天然的平衡,不太会给身体带来偏向性损耗。古人的智慧很高妙,他们找到这样一种比较平衡的东西后,就作为日常服用的清解剂。正因为是清解的,我们推崇饭后喝茶,不赞成空腹喝。空腹喝伤脾胃。


有些茶也有较明显的偏性。有以苦见长的,比如碧螺春,一般都在东南地区产出的多,南方属火,东方属木,东南炎上之气偏胜,适合喝碧螺春,向下苦降,你看,天生地造就安排了这种阴阳平衡。再比如普洱茶,普洱就是以淡味见长,淡渗的力量很强,常说普洱刮油,指的其实就是这个刮淡的力量。普洱主要产自云南,那里是高原地区,高原地区的特征是海拔高气压低,人体的元气容易向上散,所以我们观察高原地区的人脸都比较红润。高原地区喝普洱茶,就是用这种向下淡渗的能量来降来收。这样说来,顺应自己的地域来喝茶,一般来讲不会有什么问题。


喝茶还要注意寒热的选择。常有人问我,如果身体虚寒不适合喝茶,但是又很喜欢喝茶,怎么办,这时候就可以选择喝一些乌龙茶,乌龙茶通过发酵后,制约了其寒凉之性。如果身体很寒的人想喝茶怎么办?可以喝姜茶,古人还有喝椒茶的习惯。把姜和花椒放在茶里一起煮,这都是温热的东西。如果身体淤堵,不爱出汗的人,可以喝点老白茶,老白茶有一种麻涩感,实际上这等同于药物中的疏通孔窍的作用,类似于麻黄。我有一次在朋友那里喝了一壶不错的老白茶,走的时候我说今天在你这里喝的很好,因为入夏以来我还没有让自己很舒服的出一次汗,今晚喝了茶之后,出了汗了,人体排毒了。他问,那挤公交做家务也能出一身汗,叫不叫排毒。我说你那叫耗气血,再加上吸一堆浊气回来,还受污染,跟茶的排毒不是一回事。


说茶寒凉,其实也不用过于担心,无论是普洱还是绿茶,苦降的力量虽然有,都只是茶,比药温和太多,很多脾胃虚寒的人,一般建议他们不要天天喝茶,可是他们大都不听,还是每天喝。虽然也会影响,但还是有限,如果乱吃黄连去火之类的药,多吃几天,他走路可能就要扶墙了。


有人推崇喝申时茶,就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喝茶。这是有道理的,这个时辰,经气运行膀胱经,膀胱经外连体表,内通膀胱,是向外和向内排毒的通道,正好和茶叶的能量运行途径一致,此时喝茶的确能起到顺势而为的作用。不过,其实也不须死守这个原则,你身体需要疏泄,什么时候喝都有用;如果你是气血虚脾胃寒比较明显的,什么时候喝茶对身体都多少有些妨害。





【延伸阅读】

刘希彦:这年头补品真的不能吃吗?


来源:希言館

后世中医评价一个人的身体不好,常会说你气虚血虚等情况,采取的对应方法也是补气补血,喜用黄芪当归阿胶虫草一类滋腻的药物,这些药物,身体虚弱的人,吃了之后,发现自己反而更烦躁与不舒服。这是为什么?


现在让我们用古中医的思路来看待问题,就会明白了。首先,我们看人体一定要看大循环,不可只看片面的状况,如果一个人气血虚了,首先受到影响的是自身循环,内部闭阻,气血到不了体表,这时进补更容易上火,如同向一个上下都没有通的灶中放柴,这样不仅燃不起火,反而烟会更大。如果能使上下贯通,正常燃烧的话,能量通畅,就会觉得有精力,而不是上火。人体本就是不断运行的能量场,跟灶炉的原理是相同的。


我们再看古经方中,很少见那些滋腻的药物,主要是麻黄桂枝厚朴白术这些建立人体循环的药,反而非常有效,效如桴鼓。真正的古中医是道家思想,主张顺势而为。所以我们对待人体,一定要先确保大循环通畅,只有大循环通畅了,其余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,大循环如果都不通,还一直往人体内补气补血,只会造成更大的闭郁和邪火。


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,叫补能恋邪,意思是相对于正气来讲,补品反倒更容易助长邪气。很多人吃了一辈子补品,却缠上了一身的病,他们从未想过有些病反而是吃补品吃出来的。


有人问我,觉得自己吃了补品之后精神气力明显会好一些,是为什么呢?其实这种感受是将身体健康的状态与郁火导致的亢盛状态混淆了。郁火的亢盛,人虽然精力胃口见好,却烦躁抑郁,睡眠排泄也未必能好,各种指标未必能正常。我们刚才讲,如果大循环的问题没有解决,还一味进补,一定会造成邪火更甚,所以请诸位朋友准备食用补品的时候,一定要谨慎再三。


最好的补品,就是内心宽和,饮食节制,作息时间规律,保持适量运动。事实上最好的补品不过这几样。乾隆皇帝当年请百岁老人来讲长寿之道,老寿星说的就是这些。乾隆不悦,说这些陈词滥调三岁小孩都知道。寿星回答说,但八十岁的老翁未必做得到。现在不是做不到,现在是很多人总愿意相信补药。不要陷入贪生怕死的情绪,因为一味的“恋生”,乱吃补品和药物,反而会“害生”,造成疾病繁杂,甚至送了性命的都不鲜见。现在最普遍的心血管病,癌肿类病都是属于富养型疾病,每顿鱼肉吃着,还各种中药滋补,西药营养素,总觉得自己虚,总觉得自己缺少,这就已经陷入贪执之念了,这都要交给内脏去处理,内脏不胜负担,血液也沉积浑浊,运动又少,不生病可能吗?有时候觉得自己虚,不是真的虚,反而是血液粘稠运转不畅,内脏超负荷工作带来的消乏状态,越补会越糟糕。所以,“虚不受补”这个虚字也是要好好推敲的。


那么补品完全不能吃么?也不尽然,但是要弄清楚自己的身体是什么情况。偏阴寒的,生姜桂皮花椒就是最好的补品,吃了阿胶燕窝银耳反而有害;偏阴虚阳亢的人,阿胶地黄枸杞都是可以适量吃的,热性的补品慎用;如果偏热性的体质和偏富养的状况,千万不要吃什么补品,节食吃素,减少能量摄入最好。还有,并不是昂贵的才是补品,昂贵只能说明稀少,说明种植不普遍,不普遍有时候说明用处不大。最有用的东西古人早就引入生活了,比如枣树,从前家家户户都种;比如生姜,引入了菜蔬。生姜大枣其实都是很好的补品,是健脾功能最强的东西,关键看怎么使用。


那么如何鉴定自己目前的身体是否可以进补呢?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身体的营养状况,平日就喜食肉的人,运动少的人,千万不要进补,因为此时你的身体已经属于营养富积状态了。如果不清楚自己身体的属性,分不清是阳虚亦或阴虚亦或其他情况,进补之后反倒会更容易助长邪气。而这些身体的属性,一般人是很难分清的,即便有经验的大夫也会有误判,所以在此还是建议大家,在不确切的情况下,还是不要盲目服用补品,不然给身体增加了更多的负担,反倒违背了我们的初衷。



版权声明:文章来源于  希言馆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。我们尊重原创,也注重分享。如有涉及版权问题,烦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精选内容·点击阅读

刘希彦:营养中毒的一代


灿烂的中医文明,藏在开裆裤里的老祖宗育儿智慧!


【观众福利】


⊙ 定期推出免费义诊信息,请关注此微信公众号

⊙ 能解决的力所能及,不取分文,联系微信:15251420885(不告知姓名、缘由的请别加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